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大屁股喷水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黄a片免费网站-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打造可持續園區典范的紫竹樣板 |第二屆紫竹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可持續發展論壇
2019-11-01 3502

2019年10月30日,紫竹萬怡酒店三樓宴會廳,以“科技與可持續生態”為主題的“第二屆紫竹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可持續發展論壇”正式召開。本屆論壇由紫竹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主辦,可持續發展經濟導刊協辦,130余位來自紫竹國家高新區企業社會責任聯盟的企業、NGO組織、高校的代表出席了本次論壇。

此外,《上海紫竹高新區(集團)可持續發展白皮書(2019)》(以下簡稱《白皮書》)以及《紫竹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社會責任工作手冊暨社會責任戰略規劃(2019-2021)精要》(以下簡稱《CSR 工作手冊及三年戰略規劃》)也在此間隆重發布。

一個堅持近20年的理念:“生態、人文、科技”

全國唯一一家以民營企業為投資主體的國家級高新區,綜合排名中實現七年“六連跳”,在全國157家高新區中位列第13位……獨特的體制機制、良好的產城融合示范,紫竹高新區為全國高新區建設貢獻了一個獨特樣本。為什么紫竹高新區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

“現在我們眼前是一大批現代化、高科技的企業,聽到的是各種鳥鳴,聞到了除了花香還有從各個研發企業漂出來陣陣咖啡的香味。”紫竹國家高新區黨委書記、副總經理駱山鷹在開幕致辭中給出了一個答案:早在紫竹高新區建園之初就確定“生態、人文、科技” 的發展理念,這個具有前瞻性的理念與當前國家號召的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思想高度契合。

他表示,高新區如今不僅僅在經濟指標上“騰飛”,多年來始終秉承著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在交通、教育、商業、醫療資源上更是花了“大價錢”。

他認為,“社會責任是高新區從建設到今后以及若干年后的重要工作以及工作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與自身發展同呼吸共命運的工作,社會責任不做,科技城也建設不成,可持續發展將會成為空話。”他承諾,紫竹未來將繼續與CSR同仁一道,凝心聚力,回報社會,共建可持續未來。

駱山鷹先生做開幕致辭

一個美好世界的全球共識

“據研究表明,如果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設定的17個目標得以實現的話,將會釋放12萬億美元的市場機會,創造3億8千萬的新就業,同時建立一個包容且穩健的市場。”聯合國全球契約中國網絡執行秘書長韓斌認為,可持續發展作為全球各官方關注的主題,不僅已經改變了企業運營模式,更是運營效率和創新的推動力。韓斌呼吁企業更緊密地響應全球契約中國網絡號召,遵守并實施全球契約十項原則,共同推動企業社會責任工作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韓斌先生做主題發言

責揚天下(北京)管理顧問有限公司首席專家殷格非先生以“五個階段”“五大力量”和“五個趨勢”總結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歷程及最新進展與趨勢。其中,中國本土的企業社會責任關注度提升、逐步量化等趨勢將敦促并協助企業更好地復盤既往工作,更清晰地定位未來發展目標。

殷格非先生做主題發言

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中國區董事、偉爾集團總裁呂建中先生從宏觀視角對可持續商業生態做出解讀,引導到場企業代表思考如何將當下的生態文明階段特性與企業內生需求相結合,并進一步與企業生產經營過程進行整合。重新考量企業擔當社會責任的視角和維度,重新考量開放、融合、突破邊界的創新,是紫竹國家高新區以及各領域企業同仁攜手走向可持續未來的必解之問。

呂建中先生做主題發言

一個多方共贏的匠人初心

紫竹國家高新區長期以來重視并積極推動可持續發展在高新區的落地,致力于通過提升高新區及高新區企業的社會責任建設水平促進高新區整體的可持續發展情況的優化。高新區于2016年成立紫竹國家高新區企業社會責任聯盟,在自身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同時,還致力于以身作則,帶動紫竹高新區內企業共同參與到可持續發展事業中。此次發布的《白皮書》以及《CSR 工作手冊及三年戰略規劃》是聯盟成立三年以來的重要成果之一。

《白皮書》以“共創、共享、共贏的可持續發展典范園區”為主題,從經濟、社會、環境三重底線的角度,重新提煉和審視了紫竹高新區至今取得的履責成績,系統地對園區的可持續發展實踐進行了綜合性的匯報與分析,實現了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方面的多個“首次”。

此外,《CSR 工作手冊及三年戰略規劃》從社會責任的視角出發,進一步探索高新區的社會責任內涵,并展示了紫竹高新區未來的CSR愿景、戰略定位、總體目標及行動計劃。紫竹國家高新區企業社會責任聯盟秘書處代表張凱,向現場來賓分享了兩本報告的價值意義與看點亮點。他表示,紫竹高新區的社會責任建設成果離不開與高新區企業及與其他利益相關方的協作,未來,更需要與領域同仁和衷共濟、同心同德、同向而行,為世界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企業、區域經驗。

張凱先生做報告解讀

紫竹國家高新區企業社會責任聯盟新成員入盟儀式將論壇氛圍推向高潮。來自上海柏楚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核自儀系統工程有限公司、上海迦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京濱電子裝置研究開發(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擴博智能技術有限公司、申聯生物醫藥(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維艾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新進芯微電子有限公司、上海智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9家新入盟企業的代表與聯盟代表共同簽署入盟宣言。至此,紫竹國家高新區企業社會責任聯盟已有29名成員。

9家新入盟企業代表簽署《紫竹國家高新區企業社會責任聯盟公約》

一場CSR同仁的思想碰撞

《白皮書》與《CSR 工作手冊及三年戰略規劃》發布后,企業代表、NGO代表及高校代表分別在“共建可持續園區典范”和“科技向善”圓桌論壇環節分享了各自在企業社會責任領域的經驗與實踐。

(一)共建可持續園區典范

“踐行社會責任、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園區,需要我們所有的企業和利益相關方共同的努力。” 駱山鷹在講話中所提出的觀點得到了與會代表們的共鳴。在“攻堅可拆洗園區典范”主題研討中,園區代表、企業代表、專家代表們分享了他們正在進行的思考或行動。

? 相互促進,相互融合

紫竹國家高新區投資服務中心總監劉宇鋒先生從紫竹高新區建園理念出發分享了紫竹在生態、人文、科技領域的可持續發展規劃以及現有成績。

“紫竹憑借園區優勢為企業搭建發展平臺,同時,企業的入駐也為園區帶來先進的管理發展理念。園區與企業相互影響,相互推動,共同實現可持續發展。”

? 中國貢獻,中國共享

中國商飛上海飛機客戶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陸崢先生從紫竹園區企業代表角度分享如何貢獻可持續發展目標。

“中國商飛與紫竹國家高新區共同成長,通過科普、共享和拉動,利用自身專業優勢、服務設施帶動區域和行業發展,實現共同持續。”

? 綠色發展,以人為本

上海柏楚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盧琳先生作為新上市科技型企業代表分享其如何認知企業發展與社會責任的關系。

“柏楚電子在企業發展中兼顧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在保證落實國家環保法規、政策的同時,為員工打造安居樂業的平臺。”

? 創新發展,經驗交流

西交利物浦國家商學院副教授曹瑄瑋分享了其作為蘇州工業園區項目參與者及企業社會責任領域學者的經驗。

“紫竹國家高新區擁有這樣國際化的平臺,能夠更好的讓高校大學生融入到區域的可持續發展中,這一點是我們要學習的。”

責揚天下張沁瑩女士主持“共建可持續園區典范”圓桌論壇環節

(二)科技向善

“給我二十年,給你一座科技城”,回顧建園之初作出的這個承諾,如今紫竹高新區可以說已經初步成型。目前,紫竹高新區已形成了以信息軟件、數字視聽、生命科學、航空電子、新能源與新材料、智能制造為支柱的產業結構。如何讓這些高科技產業踐行社會責任、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紫竹高新區堅持多年的事業。在本屆論壇中,“科技向善”成為一個熱點話題。

? 足跡管理,價值實現

上海明奧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甘琦先生立足自身領域介紹了企業在化工和制藥領域處理環境足跡的經驗。

“在現有成熟的環境解決方案基礎上,我們還致力于將服務落地于終端客戶,將產品最大價值構建于應用場景價值的體現。”

? 使命導向,因地制宜

埃克森美孚亞太研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黃佩燕女士從企業使命出發,分享了埃克森美孚如何將科技應用于企業發展。

“當有了使命定義后,在企業運行中,科技應用主要有三個方向:第一,如何結合使命進行前瞻性研發;第二,如何與生產過程整合;第三,如何開發因地制宜的解決方案。”

? 創新商業模式,輻射更廣群體

依視路集團大中國區人力資源副總裁梁曉云女士分享依視路如何以使命驅動戰略。

“依視路設有一個特別的職位——全球使命官,是全球管理層最重要的成員之一。對待使命,依視路不只是寫在墻上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做了很多事情,包括,以開放式的業務模式進入全球市場;以合資模式拓寬產品定位群體;發布全球使命報告。”

? 謹慎評估,多方兼顧

第一財經公益基金會副秘書長、第一財經企業社會責任榜首席顧問周旭峰先生作為社會組織代表分享“社會企業”如何在科技向善方面做積極影響。

“相比于科技扮演的純粹推動的角色,科技倫理的問題也需被謹慎思考。科技要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應當把科技附加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使得各利益相關方收益,才是真正的科技向善。”

呂建中先生主持“科技向善”圓桌論壇環節

一個全員參與的零碳行動

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理事張磊在論壇彩蛋環節宣讀《碳中和報告書》。為打造環境友好型“零碳論壇”,論壇期間與會嘉賓的交通、餐飲、住宿、能源等所產生的碳排放,在紫金公益基金會的資助下,都將變成種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冬奧碳匯林區的樹木。到場嘉賓都將為零碳減排行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理事張磊頒發“零碳會議”榮譽證書

論壇進入尾聲,但紫竹國家高新區更高水平的履責行動才剛剛開始。相信以《CSR 工作手冊及三年戰略規劃》為藍本,采拾碩果的紫竹國家高新區將帶動更多企業參與到可持續發展事業中,攜手共建綜合價值最大化、更多利益相關方參與和受益的可持續未來。

文|劉童心 王影

編輯:羅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