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黃麗春7月20日報道:在全國168家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位于上海閔行浦江第一灣畔的“紫竹”顯得有些“搶眼”——唯一一家由政府、企業、高校聯合投資,并由民營企業為投資開發主體,進行運作的新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6年過去了,這些“基因”的排列組合產生了神奇的“質變”,曾經滿是農田的吳涇鎮蔣家村13平方公里土地上,大學園區、研發基地和公共配套區拔地而起,創始人沈雯“給我二十年,給你一座科技城”的夢想已漸成現實。
紫竹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黨委書記、副總經理駱山鷹依舊清晰地記得,2001年沈雯帶著他和另外三位副總第一次來到這里的情景,當時的吳涇還是遠離市區、交通不便的化工重地,蔣家村人跡罕至,到了晚上只剩一片漆黑瞎火。
2005年的“紫竹”
2014年的“紫竹”
為什么要在這里建高新區?駱山鷹說,這不是“至上而下”的行政命令,也不是“至下而上”的一廂情愿,而是閔行區政府、上海交通大學和紫江集團三方的“一拍即合、不謀而合”。1981年,閔行馬橋俞塘村鄉鎮企業家沈雯從塑料小作坊起步,因替“可口可樂”生產塑料瓶,事業迅速擴張,一步步發展為業務遍布全國的紫江集團。進入20世紀初,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生存空間愈發艱難,以制造業為主的紫江集團也在尋找“突圍”機會。
彼時,全國各地的高新區歷經1991-2001年十年間的發展和壯大,已經成為引領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龍頭。2001年9月,在武漢召開的“國家高新區所在市市長座談會”上,科技部正式提出“二次創業”,通過實現“五個轉變”,國家高新區要展現新的氣象,增強創新活力和發展實力,提高向周邊區域、相關產業和傳統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帶動區域和全國的整體發展。
在全面提升產業能級、大力發展區域經濟的指導方針下,上海市、閔行區二級政府聽取多方意見后,決定建立紫竹高新區,并由民營企業紫江集團擔此重任,依托著名高等院校資源,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新型高科技園區,填補上海高科技園區缺乏高校支撐的空白。
2005年的上海交通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
2014年的上海交通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
2001年9月12日,依據《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同意建設上海紫竹科學園區的批復》,“紫竹”正式獲批建立。區別于其他高新區以地名命名的方式,“紫竹”這個看似“任意”的命名背后也有一番故事。駱山鷹表示,“紫”取自于占股50.25%的“母體”紫江集團,“竹”蘊藏了向臺灣新竹科技園學習的含義,那里集聚了臺灣清華大學、臺灣交通大學等一批高校和科研機構,是“產、學、研一體化”的典范。
“紫竹”在借鑒眾多國內外高科技園區的成功經驗后,逐步形成“生態、人文、科技”的立園理念,強調人類與自然、科技與文化的和諧統一,打造一個適宜于求學、居住、創業、就業的生態型、文化型、高品質的生活環境,建設國際一流的高科技園區。2002年6月25日,“紫竹”正式開工建設;2003年,被列為上海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06年,經國家發改委和國土資源部核準為省級開發區;2011年6月,經國務院批復同意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目前在全國國家高新區中綜合排名第14位。
“紫竹”榮譽墻
深耕16年,“紫竹”形成了以信息軟件、數字視聽、生命科學、智能制造、航空電子、新能源與新材料為支柱的產業結構。以微軟、英特爾、可口可樂、印孚瑟斯、中國商飛、中廣核集團、東軟軟件為代表的一大批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企業和研發機構紛紛入駐;同時,積聚和扶持了一批以至純股份、申聯生物、基因科技等為代表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快速發展;也培育和孵化了一批如漢翔信息、云軸信息、冠勇公司、移康智能等業內有影響力的創業創新型企業。
“紫竹”內的中國上海網絡視聽產業基地
據介紹,“紫竹”各項經濟指標和園區運營數據,已連續15年每年都能保持兩位數以上的高速增長。截至2018年一季度,高新區入駐企業有1906家,其中外資企業197家,內資企業1709家。累計吸引合同外資48億美元,外資投資總額100億美元,內資448億元人民幣。2017年實現稅收62.34億元,增長10.97%;實現技工貿收入550億元,同比增長10%。
用于產業項目招商僅3.8平方公里的“紫竹”為何能擁有如此高產出的“含金量”?在駱山鷹看來,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機制體制創新所釋放出的巨大活力。“紫竹”在股權結構上進行大膽創新,采納開放式多元化股權結構和市場為主體的運營機制,集成了政府、教育、科研、資本、產業等優勢。搭建由市區鎮三級政府、民營企業和大學共建的全新組織架構,形成在政府主導下,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市場化運作模式。這種全新的“三結合”運營模式,堅持“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在尊重市場化發展規律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社會經濟資源的總體運營效率;也從體制上確保了高新區發展從決策到落實、從規劃到建設過程中的強大執行力,體現出科學性、靈活性和一貫性,取得了高質高效的成果。
紫竹半島住宅區
如今的“紫竹”,已經從一個“任意”名成為約定俗成的“固定”名。外部交通也是日益通達,目前地鐵15號線紫竹高新區站的工程項目進展順利,虹梅南路高架已通車。隨著基礎交通條件的提升,園區的商業金融、健康醫療、商務酒店等配套項目也加快推進規劃和建設。同時,園區具有良好的教育環境,包括公立華師大附屬紫竹幼兒園、小學、中學(華師大二附中紫竹校區)和民辦華師大二附中紫竹雙語學校;結合園區內上海交通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兩所知名高校,一同形成了接軌世界的產學研集聚區,近10萬高素質人群在此學習、就業和生活。作為園區的住宅配套項目,建筑面積130萬平方米紫竹半島正在打造一個融合教育、人文和生態、休閑旅游為一體的國際化社區。如同紫竹半島打出的廣告詞“一生之城”,“紫竹”用十六年時間交出了一份“產城融合”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