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行區委書記趙奇:“閔行爭取成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中的‘功能集聚區’,而大紫竹區域則爭取成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中的‘先行區’,也就是要‘打紫竹牌,布閔行局’。”
面積近372.79平方公里。至2014年底,常住人口253.95萬人,戶籍人口104.52萬人。
提出爭取成為科創中心“功能集聚區”,其中大紫竹區域則爭取成為科創中心建設“先行區”。
“打紫竹牌,布閔行局”、 “五大板塊”領跑科技創新發展、建設上海南部地區科技創新中心……在閔行,科創中心建設的藍圖正徐徐鋪開。
擠出落后產能實現二次開發,3-5年內明顯改善區內交通、為創新企業提供更多公共服務,在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閔行區委書記趙奇對于閔行打造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中的“功能集聚區”成竹在胸。
要“打紫竹牌,布閔行局”
東方早報:閔行在上海建設科創中心過程中的定位是什么?
趙奇:我們之前在商量功能定位過程中,提出了一個比較中性的口號,閔行爭取成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中的“功能集聚區”,而大紫竹區域則爭取成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中的“先行區”,也就是要“打紫竹牌,布閔行局”。“打紫竹牌”,就是更注重發揮紫竹在全市特別是南部地區的創新支撐和服務作用。“布閔行局”,就是區內在大紫竹區域打造南部創新引擎,南虹橋區域打造科技商務區形態的北部創業引擎,發揮浦江、莘莊等五塊區域優勢,拉長政府對創新企業服務鏈。我們認為閔行有基礎,有優勢,更有信心成為上海科技創新的“主戰場”,為全市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作出應有貢獻。
東方早報:閔行在科創方面有哪些優勢?
趙奇:我認為閔行是除浦東之外,科技原創力基礎最濃厚、最具備條件的一個區。優勢包括先進制造業基礎比較好,有上世紀50年代以來布局的“四大金剛”等大型國企,形成天然的產業鏈優勢;近年來,閔行承擔大量國家重大工程和項目,布局航天、航空等產業,又帶來新的優勢。
另外我們區內有交大、華東師大兩所985高校,集聚了相對豐富優質的科技創新資源和相對集中的科技人才。包括13家國家級研發機構,68家市級研發機構,38家外資研發機構,15家研究院和508家高新技術產業,科技企業數量和質量在全市各區縣中名列前茅。
此外,閔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值規模已占全市的15.3%,研發費用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8%,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28.78件,比全市平均高出41.6%。
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結合
東方早報:閔行將通過哪些措施,來實現科創中心“功能集聚區”的定位?
趙奇:我們將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來推動,具體體現在“六個結合”上。
首先要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相結合。先進制造業是閔行的特色和優勢所在,我們要充分調動大企業、大集團科技創新、轉型發展的積極性,不斷提升產業競爭力。
第二,要與社會治理、人口結構調整相結合。要將創新發展與經濟轉型、社會管理統籌考慮,協調推進,通過擠出落后產能、加強社會治理和人口調控,倒逼企業創新發展。
第三,要與打造良好營商環境相結合。目前閔行最大的瓶頸是交通,我們力爭用三至五年時間,使閔行交通有較明顯的改善。
第四,要徹底改變原來以稅收為主的財政扶持模式,更多運用創業政策、人才政策和創新創業政府母基金,綜合施策,更多地投入到科創中心建設中去。
第五,要與近郊樓宇利用現狀相結合。通過適度調整樓宇功能,既讓創新企業能進來、能創業、能守業,又盡量避免惡性競爭導致的浪費。
第六,還要注重自我培育與“拿來主義”相結合,要更多挖掘本地企業、科研院校的自身優勢。
引領“五大板塊”的創新
東方早報:閔行各板塊在推動科創建設時會有哪些差異發展?
趙奇:我們在布局時設想建設五大科技創新集聚區,從而引領“五大板塊”的科技創新發展。
第一個板塊是南部板塊,將立足紫竹國家高新區,圍繞上海交大、華東師大,以紫竹產業研究院轉型為核心,完善運營機制,建成開放式創新平臺,統籌閔行南部地區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包括“零號灣”,推動區域創新發展。
第二個板塊是中部板塊,將依托莘莊工業區,以莘閔留學人員創業園和莘莊鎮民營起點創業營為核心,涵蓋顓橋、馬橋等鎮,覆蓋各鎮村老工業園。
第三個板塊是東部板塊,將以部分建成并運營的虹橋高科技園為主,發揮新加坡投資管理的高效率專業團隊優勢,體現市場主體作用,探索創新創業運作的新模式。
第四個板塊是南虹橋板塊,將結合已在推進中的國際教育、國際醫療等新業態、新模式,通過傳統工業園區的總體轉型和改造,打造南虹橋科創中心。
第五個板塊是浦江鎮板塊。將在改造老的鎮級工業園區的基礎上,與漕開發合作設立科創中心平臺,帶動浦江區域的整體發展。
東方早報:4月2日楊雄市長在紫竹調研時提出閔行要建設“上海南部地區科技創新中心”的更高要求,閔行將如何實施?
趙奇:從實施路徑來講,簡單說就是“3456”。其中,“3”是建設3大主題產業園,即莘莊工業區打造智能制造產業園;浦江863基地、浦江智谷、漕開發基地打造網絡信息產業園;閔開發和國際醫學園區打造綠色生命健康產業園。
“4”是組建4大產業聯盟,即軍民融合產業聯盟;智能電網產業聯盟;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文化傳媒產業聯盟。
“5”是打造5大區域創新平臺,即紫竹以紫竹產研院作為上海南部功能性服務平臺;莘莊以“起點創業營”等為抓手,做強科技成果孵化功能,建設國際性創新社區;虹橋以互聯網+為主題做強虹橋新加坡科技園區;南虹橋打造科技商務區;浦江打造863國家軟件基地建設信息產業創新平臺。
“零號灣”:搭建高校、國企、園區創新融合平臺
6月18日,“零號灣”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啟動儀式在上海閔行滄源科技園舉行。首批已有28支創業團隊入駐零號灣苗圃1期。
“零號灣”由上海交大、閔行區政府和上海地產(集團)有限公司共建,著眼于初創產業,主要培育和孵化科技型創業企業,通過搭建完整的創業服務平臺和培育成長生態體系,吸引和凝聚國內外高校在校師生、校友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落戶創業。其中,閔行區政府引導屬地江川路街道轉變職能,搭建起高校、 國企和園區的創新融合平臺,取消招商引資,專注做好創新創業公共服務。
“零號灣”位于以滄源路、劍川路為主軸的“T”形區域。其中以上海滄源科技園的轉型發展區塊為核心區域,以創業加速器和接力園及人才公寓等創業服務支撐體系為配套區域。園區內為創業者提供免費的孵化場所,提供一條龍的工商、稅務、財務記賬、法律、人才、政策、投資基金等公共和中介服務,讓 創業者專注于項目,讓夢想變成現實。
在各地創業園區和孵化器風起云涌的當下,“零號灣”的吸引力何在?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對企業家初創業的需求調研發現,創業者起步時依次需要的是人脈、場地、資金、配套設施、增值服務、公寓、市場等。“零號灣”所在區域具有天然優勢,創業公司上午在校園網上發個招聘啟事、下午也許就能在校園內的餐廳、咖啡館和應聘學生溝通,對于吸引在校生到創業型企業見習、實習具有極為便利的地域優勢。
交大研二學生石開元告訴記者,他正計劃注冊一個微信數據分析的公司,入駐“零號灣”后,不僅辦公場所全免,而且還免費提供微波爐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另外‘零號灣’還派專人與創業者對接,幫我們一步步注冊公司,讓我們這些初創者省了不少心。”
據悉,至年底,“零號灣”目標集聚區將凝聚互聯網、物聯網、智慧城市、文化創意、四新經濟等領域的創業者約200位,并為入駐園區的創業者提供個性化診斷、專業指導及其他創新創業培育服務。
稿件來源:東方早報
記者:吳潔瑾
時間:2015-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