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去年5月視察上海時,要求上海“牢牢把握科技進步大方向、產業革命大趨勢、集聚人才大舉措,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閔行區緊跟步伐明確提出,要積極主動參與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把閔行打造成為科技創新中心的功能集聚區,并建設成為上海南部科技創新中。
打造科創中心閔行底氣在哪里?
具有國家級高新技術園區——紫竹國家高新區。紫竹高新區在發展過程中獲得了十多項資質,包括“中國(上海)網絡視聽產業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等6項國家級稱號,以及5項市級稱號。高新區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產業和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吸引了中廣核、航電、商發等一批國家和市級重大項目落戶,入駐英特爾、微軟、GE、可口可樂等世界500強公司研發中心和地區總部。在科技部對105家國家高新區和蘇州工業區評價中,紫竹綜合排名列24位。目前,入駐高新區外資企業137家,內資企業565家。累計吸引合同外資24.5億美元,外資投資總額48.1億美元,內資138.5億元。
產業體系完備,先進制造業基礎雄厚。閔行是上海現代工業文明的發源地,其產業領域和門類是其他區縣所不可比擬的,無論是國家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還是“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十大支柱產業,閔行都有較好的產業基礎。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區GDP的54.3%,占全市12.9%。目前,區內有紫竹、漕開發、閔開發、莘莊工業區等4個市級以上工業園區;近500家高新技術企業;121家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業;15家上市企業。閔行的民營企業數量處于全市前列,全市民企100強中閔行企業超過四分之一,其中前十強中有3家企業在閔行。
高校、研發機構集中,創新人才集聚。區內有交大、華師大兩所985高校,有國家級研發機構13家、市級研發機構68家、外資企業研發機構38家。專利申請量連續11年名列全市前茅,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為32.7件,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8%。目前正在創建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全區人才總量達45.6萬人。中央和上海市“千人計劃”人才231人,占全市四分之一。
自然稟賦良好,城市綜合功能齊全。作為上海中心城區拓展區(輔城),閔行是長三角進入上海中心城區的橋頭堡,擁有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和輻射的優越地理條件。閔行區域遼闊,共有372平方公里,“大虹橋”、“大紫竹”、“大浦江”三大功能區功能初顯;有可開發用地近萬畝,有2000多萬平方米的商務樓宇。區域內有當今國際最大的交通樞紐之一——虹橋綜合交通樞紐;目前投入運營、在建及規劃建設中的軌道交通線有11條,幾乎覆蓋閔行全境;同時閔行是上海唯一可在30分鐘內到達兩大國際機場的城區。近年來閔行的科技創新基礎教育走在全市前列。在歷年的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閔行均蟬聯第一,全區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碩果累累,為科創中心建設儲備了生力軍,培育了良好土壤。
以紫竹國家高新區為核心。在服務閔行經濟的同時,引領、支撐和服務周邊區縣,吸納和輻射周邊區縣的創新要素和創新成果,使紫竹成為上海科技創新中心的“四梁八柱”之一,打造上海南部科技創新中心。
打造南北創新創業高地。南部聚焦大紫竹區域,打造南部創新高地;北部聚焦南虹橋區域,依托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和國家會展中心優勢,通過存量土地二次開發,形成以科技商務區為主要形態的北部創業高地。同時,發揮南北中間地帶(七寶、虹橋、梅隴、莘莊)在生產性服務業、服務性制造業等方面的優勢,拉長政府對創新企業的服務鏈,為南北高地提供研究開發、技術轉移、檢驗檢測認證、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技咨詢、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務,推進科技服務產業集群建設。
建設五個區域性創新平臺。一是要把紫竹產研院作為上海南部功能性服務平臺,積極承擔上海市產業技術研究院的部分功能,同時吸納微軟、華為、阿里巴巴、Intel等知名的創業加速器。二是以莘莊區域的留創園、起點創業營、TMT云部落等為抓手,做大做強科技成果孵化功能,承辦“世界500強VC”峰會,吸引全國“創咖聯盟”秘書處入駐,建設國際性創新社區(園區、街區、社區)。三是以互聯網為主題,依托新加坡專業管理團隊,做強虹橋新加坡科技園區。四是打造南虹橋科技商務區。五是在浦江鎮863國家軟件基地建設信息產業創新平臺。五個區域性創新平臺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用市場杠桿配置資源和要素,以市場化團隊進行運作。
近期(到2020年),閔行爭取以五大區域性創新平臺為載體打造科技創新中心功能承載區;以南部大紫竹地區、北部南虹橋地區為重點形成創新創業高地;以“中國制造2025”、軍民融合、“互聯網”為重點,以主題產業園、產業創新聯盟為抓手,布局先進制造和“四新”經濟產業圈;以“零號灣”、起點創業營等為載體形成上海眾創空間策源地。
研發機構的集聚功能。建設成為上海研發機構集聚區。吸引和促進國際國內龍頭企業研發機構、本土高端研發機構在大紫竹區域布局,為當前和未來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提供充裕的技術、人才和動力儲備。
新興產業的引領功能。建設成為上海產業創新中心。發揮閔行在“中國制造2025”十大產業方面的既有優勢,加快在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領域的產業布局,率先形成產業集群和先發優勢,尤其在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核電等領域成為能夠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的主戰場。
成果轉化的促進功能。建設成為上海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依托閔行豐富的科技成果和成果轉化所依賴的載體資源、產業縱深,著力在科技金融、知識產權、政府服務等方面尋求體制機制突破,形成創新技術集聚、交易、擴散和推廣的市場平臺和交流平臺。
創新創業的示范功能。建設成為上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雙創”示范區。依托閔行的既有優勢和良好的自然稟賦,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創新載體比較豐富的特點,進一步在南部以創新為主,北部以創業為主,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氛圍。
科技商務的支撐功能。建設成為上海科技商務高地。依托國際國內便捷的交通優勢、虹橋商務區高端商務集聚優勢,在南虹橋地區部署以融資租賃、商業保理、跨境資金池等為主要形態的科技商務區。
開放合作的輻射功能。建設成為上海開放合作的先行區。構建國際化、開放性的科技創新合作交流平臺和網絡,強化與相鄰區縣、周邊區域以及國內國際在研發、生產、服務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輻射周邊、上海、長三角、全國乃至全球。
稿件來源:中國上海 201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