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如何驅動?來自中國和美國的多位政府官員、商界精英和專家學者在21日舉辦的“美國圣地亞哥郡與紫竹國家高新區產業合作論壇”上展開激烈討論。與會專家認為,雖然許多城市都在爭建“創新型城市”,但創新不會發生在每個地方。究竟如何驅動?區位因素最重要。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院長杜德斌教授說,世界范圍內,創新活動的分布正變得愈加不平等,許多國家的創新都朝著少數幾個點集聚:在美國,專利申請排名靠前的10個州占其全國專利總數的70%以上;在中國,有63%的發明專利集中在20座城市,50%的發明專利集中在12座城市。“創新只可能發生在極少地區,影響創新活動的因素第一是區位,第二是區位,第三還是區位。”
高通中國公司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首席運營官羅杰夫深有同感。他說,雖然,近年來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正逐年下降,但中國一線城市研發技術人才的充沛供給仍極具競爭力。“高度集聚的本土‘智囊’既懂技術,又懂中國,跨國公司爭相在上海建立研發中心,區位優勢的吸引要遠遠大于市場和需求增長的‘誘惑’。”
2012年7月,全國科技創新大會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并將其明確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如何將這一戰略落到實處?城市高新園區責任重大。
圣地亞哥前市長、圣地亞哥地區商會會長兼首席執行官杰瑞.桑德斯說,“我在中國參觀過許多高新科技園區,令我匪夷所思的是,很多高新區內居然沒有大學。”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醫學院臨時院長勞倫斯 22弗里德曼說,城市高新園區建設擁有重要區位優勢,但良性的發展不應只依靠一、兩個龍頭企業,快速的人才集聚才是發揮區位優勢的目的所在。
多位與會美國專家建議,中國高新園區在借助區位優勢、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過程中,還應高度重視研發機構、科研院所的“智庫”作用,積極鼓勵科技研發的大膽探索,切實寬容創新過程中的失敗,并努力加快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科研成果的產業轉化。
據了解,截至目前,落戶上海的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已占全國總數近四分之一。2013年,上海新增跨國公司研發中心15家,平均月增加1家以上。從層級看,其中的70多家都是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的總部機構或區域總部機構。從國別看,約三成研發中心出自美國企業。從布局看,這些跨國公司研發中心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城區、浦東新區北部、嘉定中部,以及紫竹國家高新區所在的閔行南部與松江東部。
轉自新華網(記者王琳琳)www.sh.xinhuanet.com/2014-04/23/c_1332835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