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巖
從一名最基層的員工做起
作為與紫竹共同成長起來的青年骨干人才,陳鼎的成長歷程既有典型性又有特殊性,典型性在于,目前像陳鼎這樣大學剛畢業就到紫竹,伴隨紫竹的發展成長起來的青年骨干還有好幾位;特殊性在于,陳鼎有一度曾經選擇離開紫竹,他的離開與回歸在紫竹中高層干部中絕無僅有。
陳鼎是2002年來到紫竹的。當時,他剛從復旦大學國際金融系畢業,國際金融是復旦當時最熱門的專業,也是考分最高的專業,很多學生都有畢業后到證券行業發展的打算。1999年出現5.19行情以后,進入證券行業門檻越來越高,雖然當時陳鼎也拿到一些銀行和外資企業的錄用通知,但總覺得吸引力不大。2002春節以后,陳鼎聽說正在建設的紫竹科學園區招人,就決定過來試試。好像冥冥之中有一種天意,陳鼎很喜歡紫竹的建設氛圍和規劃藍圖,他決定選擇紫竹,而紫竹也決定選擇他這個復旦國際金融系應屆生。
陳鼎剛來時,園區建設才剛剛起步,他記得,當時園區周邊還是大片的農田和村莊,除此之外還有不少中小型的制造企業。園區當時所在的辦公樓附近就是一家香精廠,空氣中不時會飄散著香精原料的氣味。而紫竹所在的吳涇鎮當時是閔行區發展比較滯后的一個區域,因此作為開發區來講所必須的配套,基本是一張白紙。經過園區辦公樓門前僅有的一條公交車線路,叫申閔線,公共交通也十分不便。
在這種情況下,紫竹開發區建設伊始,就確立了“生態、人文、科技”的發展理念,把環境規劃作為重中之重。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環境規劃設計和建設,包括現在已成為高新區地標之一的紫竹濱江大道風景區。
“我是從一名最基層的員工做起,成長到今天的,可以說,我們見證了整個紫竹高新區的發展壯大的過程。”陳鼎說。
最開始,陳鼎進入的是園區的投資部,負責的工作就主要是企業投資服務和政策研究,簡單來說,就是“和政府打交道”,需要溝通工商、稅務、外經委、經信委和科委等一系列與落戶紫竹的企業相關的部門,做好企業與政府之間溝通與銜接的橋梁,為企業服務。而令陳鼎感觸最深的一點是,通過幾年來與政府相關部門打交道的“變奏”,他深深感覺到紫竹已經快速從默默無聞成長到能夠引起政府相關部門足夠的重視與支持。陳鼎感覺(事實也正是如此),短短10年時間,紫竹的發展速度可以說遠遠快于上海市其他以政府主導的園區。就全國范圍來說,開發區雖多,但民營為主體的開發區卻不多,辦到像紫竹高新區這種規模、實力和影響力的高新區更是絕無僅有。
“離開”與“回歸”
陳鼎在紫竹始終在做與政府進行銜接的工作,5年多以后的2007年,有一天,陳鼎突然接到了上海另一家大型的國有工業園區開發公司的電話,希望他到那邊去工作。原來,這家國有園區的人事部門領導是從落戶在紫竹的一家企業跳槽過去的。而這家企業在紫竹的落戶過程是陳鼎一手服務的,這位領導當初在紫竹內的那家企業擔任總經理助理,在整個工作銜接的過程中,這位領導對陳鼎印象非常好。因此他到了那家國有園區后不久,就想起了陳鼎的能力,并馬上打電話給他,問他有沒有興趣去。當時,陳鼎猶豫了很就,最終還是因為各種原因同意了。
2007年5月份,陳鼎正式到那家國有工業園區從事招商引資工作,干了3年。應該說,剛去時, 由于新環境帶來的新鮮感,陳鼎的總體感覺還是不錯的,但一段時間以后陳鼎發現,在國企里面,個人的發展空間還是比較封閉。就像有人講的,幾乎能夠在二十多歲剛上班的時候就看到六十歲退休時候會是什么樣子。因此,陳鼎在認真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時,時不時的也開始懷念起紫竹的氛圍。
也許命運就是這么奇妙,2009年下半年,紫竹高新區又開始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高峰,高新區內的紫竹數字創意港建設項目已經開始前期籌備。一天晚上,陳鼎突然接到一個電話,對方只是說了一聲:“喂,陳鼎嗎?”陳鼎一下子聽出來電人是紫竹高新區常務副總經理夏光。夏總的意圖很明確,他告訴陳鼎,紫竹創意港馬上就要成立,同時正在向國家廣電總局申請成立中國(上海)網絡視聽產業基地,問他愿不愿意回到紫竹,開啟新的事業。于是,就這樣順理成章地,2010年5月,陳鼎又回到紫竹,擔任了紫竹創意港公司副總經理的職務。
對于自己能夠重返紫竹工作,陳鼎心中始終存著一份深深的感動,“回來后的第一次年會,也是3年后第一次再見沈董,當時心里非常忐忑,但沈董一見到我就笑著打趣:‘回來干開心么?’。一般的企業,員工離開以后再回去的很少,能夠主動找回來還委以重任的更少之又少。所以,我覺得紫竹的領導非常大氣,能夠以非常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對待員工、對待客戶,只要是對園區發展有利的事情,都能夠海納百川。”
陳鼎說,與其他許多開發區相比,紫竹更容易促進年輕人的成長與成功。在很多企業里,層級和部門之間的條塊分割都很清楚,遇事容易推諉扯皮,而在紫竹,雖然內部該走的流程也不可或缺,但有些東西會相對靈活,辦事效率就相對更高,年輕人的成長氛圍也相對更好。當年,與陳鼎一樣一畢業就來到紫竹的年輕人一共有近十位,目前仍然留在紫竹的有五、六位,都已經走上了中高層管理崗位;而其中離開的那些人,更多的是因為青年男女同事彼此心投意合成了夫妻,在當時的高新區發展階段還沒能有足夠的空間供他們的另一半留下,若擱在今日,雙職工都留下來絕對是沒問題的,因為紫竹有足夠的機會與崗位。
值得一提的是,陳鼎的太太也是與他在紫竹相識、相知、相愛最終走到一起。這種情況絕非個例,高新區里的許多年輕人都是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因為紫竹而結緣,成了家、立了業,養育了孩子,甚至把家也安在了紫竹高新區商業配套住宅--紫竹半島國際社區里。
“所以說,我們不僅是把職業生涯交給了紫竹,和紫竹共成長,而且生命中許多最重要的方面也是在紫竹開花結果的。” 陳鼎感慨道。
來源:e制造 日期:201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