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5000畝的土地今后就是上海交大新校區,明年9月將迎來交大所有本科生和研究生;那片近2000畝的土地是華東師大新校區,學校行政總部和各重點項目科研院所都會遷過來……”申城西南閔行區的黃浦江畔,一座以高校資源為依托的“數字頭腦城”——上海紫竹科學園區已初具規模。繼“聚焦張江”、發展“一園六區”后,上海高新技術園區建設勇闖“華山天險一條道”,又邁出重要一步。 從去年6月底啟動至今,創新的力量在紫竹科學園已初顯成效。僅僅1年內,一期占地達13平方公里的園區已建成了4平方公里,20多公里的路網配套設施全部到位,12萬平方米的科學廣場破土動工,研發基地西區已具備入駐條件。今年上半年,已累積吸引外資2億美元。
“頭腦”資源創造第一生產力
十所知名高校、百名院士、千名教授和萬名相關產業精英——通過5到8年的建設,上海紫竹科學園區將以如此豐厚的“頭腦”資源,創造先進生產力。這項被寫入園區規劃的“十百千萬工程”,填補了上海高科技園區發展的一項空白,彌補了目前各高新技術開發區重產業、輕研發的不足。
眾所周知,國際上諸多大型園區如美國硅谷、日本筑波乃至臺灣新竹都擁有著名高校提供技術支撐。上海紫竹科學園區正是要借鑒這樣的成功經驗,瞄準新興高科技產業領域,構建高層次的產學研體系。如今,上海交大將由徐家匯老校區搬遷至園區內。同時,華東師范大學搬遷前期準備已在緊鑼密鼓之中。到2005年,由這兩所全國重點高校為主體構成的大學園區將全面建成。
眾多國際著名高等學府也投來了關注的目光。美國德州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近10所世界一流大學紛紛通過設立研究院、合作辦學、定點培養等各種運作方式與紫竹科學園區進行了溝通,一些項目已進入可行性論證階段。其中,臺灣新竹交通大學已與園區簽訂有關協議,決定將其上海工業研究院落戶紫竹科學園區。
“三結合”實現體制創新
政府+民企+高校——“三結合”的全新運行模式,使紫竹科學園區別于上海以往開發區建設,使實施“科教興市”的市場化機制得到進一步健全。
紫竹科學園區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園區在空間上結合了大學園區、研發基地和浦江森林半島三大部分,由閔行區政府、上海紫江集團與上海聯和投資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學等多家股東共同出資。在政府支持下,以非公經濟投資為主,政府搭臺、企業唱戲,高校提供資源,以市場化運作來提高社會經濟資源的總體運營效率。
體制創新上的突破,使政府所承擔的風險和融資壓力得到了緩解,促使園區發展踏上了一條務實進取的高速跑道。
人才新高地成為“第一資源”
園區目前有40多位工作人員,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30多歲,其中40%以上擁有碩士學歷,不少是從美英日等國回來的海外優秀人才,一流人才的聚集提升了整個園區的綜合競爭力。
“這不過是將來紫竹科學園人才水庫中的一捧水而已”,園區負責人充滿自信地表示。由于紫竹園區緊緊盯住了以數字技術、微電子、光電子以及生命工程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領域,可以與上海的其他園區發展實現互補,而且這些產業能夠與交大、華師大等培養的專業人才實現有機互動,學生在企業中得到鍛煉和提高,企業從高校中覓得人才和技術支持,通過良性循環構筑人才新高地。
事實上,紫竹科學園區與交大、華師大合作的6億元與1.5億元學科共建資金已經啟動,這兩所高校的研發創業項目將悉數在紫竹園區內孵化。園區還與上海市政府、閔行區政府聯手共同設立了園區“紫竹創業基金”,啟動規模將達幾億元,將重點支持高校科研成果的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