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閔行區和奉賢區的交界處,黃浦江、金匯港、大治河三水交匯,恰好形成了一個“水上十字街頭”,上海紫竹科學園區就坐落在這塊得天獨厚的濱江地帶。自2002年成立以來,上海紫竹科學園區開展了一系列建設,在短短幾年內就使得原本一片荒蕪的田野成為了集聚眾多高素質人才的高地,英特爾、微軟、可口可樂等世界500強外企不約而同地選擇在此落戶,中國商飛、中廣核集團等央企也紛紛入駐,使園區顯示出了一片蓬勃的發展生機,成為上海西南、黃浦江沿線一新增亮點。
截至2010年三季度,上海紫竹科學園區共擁有入駐企業有389家,其中外資企業91家,內資企業298家。累計吸引合同外資23億元美元,外資投資總額40億元美元,內資60億元人民幣。2009年,園區實現技工貿收入180億元,同比增長135%;工業產值100億元,同比增長335%;稅收收入17億元,同比增長90%。今年1至10月,園區實現技工貿收入165.9億元,同比增長17.2%;稅收收入20.2億元,同比增長40.4%。
目前,英特爾、微軟、可口可樂、中國商飛、中廣核集團等30多家國內外知名企業紛紛入駐,使園區成為了國內高水平的自主創新與國際知名企業的集成創新相結合的創新發展集聚基地。
嚴守生態標準 把好企業入門關
來到紫竹科學園區首先映入眼簾的不是鋼筋水泥大樓,而是周圍一片綠意盎然的環境。在這里,綠化被毫不吝嗇地用到了園區的每一個角落。在黃浦江岸邊,園區總經理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向商報記者介紹:“園區規劃中長達8公里的濱江景觀岸線目前已建成了1.5公里,未來還要建一個面積達到40萬平米的人工湖?!痹诮梃b了眾多國內外高科技園區的成功經驗后,紫竹科學園區堅守著“生態、人文、科技”的建園理念,尤其是在生態方面下足了功夫。
秉著生態建園的理念,紫竹園區招商定位以集成電路與軟件、新能源、航空航天、數字內容、新材料、生命科學等六大類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對于進駐的企業,園區也同樣用生態標準去衡量。據園區工作人員介紹,由于進入門檻高,許多不符合園區產業定位和環境標準的企業被拒之門外。
有一家著名的跨國公司帶著誘人的投資額前來落戶,但是招商人員發現,該企業屬于化工制造業,對環境污染較大,于是就婉言謝絕。另一家國內知名的化妝品企業同樣也看中了園區優越的環境,開出了非常優厚的條件,可惜該企業與園區的功能定位不合,同樣也被“拒之門外”。就是這樣“刻板”的招商原則,反而更加凸顯了園區對投資項目的選擇原則。
實施研發定位 凸顯創新集群效應
園區的合理定位對于其自身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早在建園時,紫竹科學園區就以“研發”為定位,通過建立產學研聯合體系,大力支持各類型企業在園區設立研發中心和技術應用中心,促進企業持續創新能力的提升。這一獨特的定位很快就帶來了效果。隨著微軟、英特爾、可口可樂等跨國企業紛紛在園區設立研發中心,有效地確保了國內外各級研發機構在園區研發內容、層次、人才、知識等方面的集聚和互動效應,同時,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的遷入,使園區在實施“研發”定位建園戰略中搶得了先機。
新華控制技術(集團)有限公司是由國家火炬計劃項目扶持起來的高新技術企業,其控股的新華控制工程有限公司在國內汽輪機發電300MW機組DCS市場占領了半壁江山。2005年,新華控制技術(集團)有限公司李培植董事長經過多方考察選擇,最終將目光停留在了紫竹科學園區。他被紫竹科學園區研發創新環境深深吸引后,毅然將集團新的增長點——新華軌道交通及重大工程自動化研發中心、產業基地落戶在紫竹。
類似新華控制在紫竹園區落戶的還有東軟集團。作為一家以軟件技術為核心,提供行業解決方案和產品工程解決方案以及相關產品與服務的企業,東軟集團為了推行其本地化戰略,把研發基地選址在紫竹園區。該公司副總經理邢波告訴商報記者,紫竹園區周圍既有交大、華師大這樣的高校,也有微軟、英特爾這樣的大型企業,而且較為安靜,非常適合建造大規模的軟件研發基地。目前東軟集團的軟件基地規劃占地83畝,建筑面積7萬平方米,將在明年七、八月完工,屆時會有五、六千人的工作人員入駐其中,成為東軟集團在華東地區的總部。
此外,海輝高科在這里設立了實驗室,文思創新成立了技術中心等,國內外高科技企業研發中心紛至沓來。截至目前,園區已成功引入國家組織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動物醫學研究中心、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太陽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清潔能源研究與產業促進中心、中國航空無線電電子研究所(615所)等數十家國家級大型研發機構。
眾多國家級科研機構的入駐,加快了紫竹科學園區成為地區性研發中心集聚基地的步伐,推動了企業與高校在研發上的緊密聯合,營造了社會企業共同努力積極開拓自主創新途徑,在促進相關產業發展方面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使得園區創新集群效應凸現無疑。
探索創新模式 推動園區快速發展
相比于其他科技園區,上海紫竹科學園區的資本結構有些特別。園區由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政府、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紫江集團、上海聯和投資有限公司等七家股東單位共同投資組建。注冊資本20億元,其中上海紫江(集團)有限公司股權比例為55%,政府占40%的股份,上海交通大學占5%的股份。這其中非公有制經濟股份在科技園區中占有如此大的比例,在上海乃至全國也不多見。
正是由于園區采納了這種開放式多元化股權結構理念,構成了由政府、民營企業和大學“三結合”的開發模式。在政府主導下,以民營企業為運作主體,堅持“政府搭臺、企業唱戲”,運用市場化運作的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社會經濟資源的總體運營效率,成為了我國高新技術開發區以政府主導型管理模式下的一種新突破,同時也是在我國高新技術開發區發展管理體制、運行機制上的有益探索。
通過這種市場化公司制全新的園區運作模式,園區確保了在經營決策、開發建設上的科學性、靈活性和一貫性,保證了園區從規劃到建設、從決策到落實過程中強大的執行力,取得了高質高效的成果。投資9000萬美元的尚陽科技(中國)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通信以及軟件技術開發的大型外資企業,該項目從經營范圍論證到最終獲得工商營業執照,由市政府到外資委再到國家有關部門,層層報批,園區工作人員僅僅用了16個工作日就完成了常規下需要3個月的工作流程,充分顯示出了“三結合”模式的高效率。
園區另一創新模式就是“三區聯動”。據園區有關工作人員介紹,市政府以紫竹科學園區為示范平臺,積極推進校區、園區、城區“三區聯動”建設,打造成為了一種推動自主創新、構筑產學研聯盟、加強區域科技合作的新模式。2006年,由閔行區人民政府牽頭兩所大學、紫竹園區、吳涇鎮地區,建立了“三區聯動”聯席會議制度。主要職能是推進紫竹園區開發建設,建立三區資源共享機制,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緊密合作;建立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共同發展的“產學研”戰略聯盟,促進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
在“三區聯動”機制下,紫竹園區利用兩所大學強大的資源優勢,不斷吸引國內外知名研發機構和企業入駐。兩所大學也根據“校企共建協議”,把知識創新和人才培養直接融入園區產業研發體系中,高校和企業建立聯合實驗室,共享研發成果。同時,園區內建立的大學教授、技術專家到研發基地進行兼職柔性流動機制,也切實推動了自主創新的快速發展。
目前,園區又提出了新的發展目標:至2012年,紫竹園區吸引投資總額將達到100億美元,引進一批世界500強企業研發機構達30家;積極發展中小板、創投、風險投資、PE投資等多種高科技培育融資平臺,推動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技術創新優勢的國內科技企業形成產業集聚100家以上;同時在高科技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集聚效應的基礎上、科技創新程度上保持世界先進水平,打造新一輪國家科技革命中戰略產業的培育基地,在不久的未來,建設成有兩所大學和園區入駐企業員工20多萬人口集聚的高科技新城!